比特幣挖礦耗能竟等同荷蘭能源耗損!這2招揭永續加密貨幣未來

虛擬貨幣比特幣因其去中心化的特色及點對點的交易模式,在近年逐漸發展成為新的金融體系。如今AI時代崛起,全球在開發資料中心的同時,也擔心資源匱乏,像是以區塊鏈為核心概念的比特幣,挖礦時確實要消耗大量的環境能源。因此,現今不少資料中心標榜永續使用再生能源來維持系統運作,比特幣的永續化成為關注的焦點。

比特幣挖礦時, 驗證交易與產出哈希值的過程相當耗能。根據統計,比特幣挖礦每年耗費約130 太瓦時 (TWh) 的電力,這個數字等同於荷蘭全國的能源損耗,因此有不少金融人士認為,比特幣要邁向永續非常困難。

然而,隨著綠色投資成為全球金融業的趨勢,比特幣為了吸引投資者,勢必要有保永續的可能性。因此專家認為,比特幣能夠採用「擱淺能源」與「工作量證明」(PoW)方法,使用多餘的能源挖礦,減少廢物和排放;同時使用能源密集型計算模型,轉向能源浪費更少的權益證明演算法(PoS)。

不過使用這2種方式,只能讓比特幣變得「較為永續」,但沒辦法像樹木或是太陽能板一樣「非常永續」,但隨著採礦技術改進,並開始轉向使用可再生能源後,即可有效減緩因運算而產生的大量碳足跡。

x